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中心简介 专家论坛 标准文献 人参文化
公 告      关于国家参茸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征集委员的通知      公 告      公 告      公 告      通 告      公告      关于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名称变更及启用新公章的公告      关于做好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       今天是: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人参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人参文化
红参历史与文化背景探源
发布时间:2025-06-06   浏览次数:21

红参历史与文化背景探源

 

一、‌贸易冲突催生加工革新(16世纪)

辽东马市贸易危机

女真族以人参换取明朝粮食布匹,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明朝关闭互市,致女真十余万斤人参腐烂,损失惨重。

努尔哈赤推行“熏熟晒干法”(即蒸晒工艺),将人参加工为耐储存的红参,实现“价倍常”的经济逆转。

工艺的科学价值

蒸制过程激活美拉德反应,使淀粉转化为红褐色糊精,并提升人参皂苷(如Rg3、Rh2)活性。

药性由生晒参的“微凉”转为“温热”,更适虚寒体质温补元气。

 

二、‌典籍记载与宫廷应用

医学典籍认证

《本草纲目》明确区分红参与白参,强调红参“性温补气力强”的特效。

唐代《新修本草》记载“赤参蒸焙转温补”,宋代《太平圣惠方》收录红参配方治疗心悸。

宫廷养生秘药

唐代红参已成皇室贡品,清代乾隆御用“参茶养元方”提神,慈禧每日饮参汤延寿。

满族萨满仪式以鹿血浸润红参,视其为通灵圣物,此俗至今留存于吉林乌拉街镇。

 

三、‌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

非遗保护与创新

2025年,“长白山红参制作技艺”列入非遗名录,长森源建立国内首个红参文化传承基地及研究中心。

学者曹保明著作《红参物语》系统梳理红参文化脉络,推动其走向公众视野。

跨地域文化融合

吉林集安高句丽壁画中的药师持红参形象,印证其在东北亚医药史的地位。

韩国高丽参、中国东北参、俄罗斯参形成多元产地体系,工艺各具特色。

文化符号解析‌:红参从贸易危机中的求生技艺,跃升为融合满汉医学、宫廷养生、宗教仪式的文化载体,其“赤色”象征生命活力,体现中华文化“以食为药”的智慧。



版权所有 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吉ICP备12004606号-1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地址:吉林省· 延吉市长白山西路8229号  电话:(0433)2661223  传真:(0433)2661228  技术支持:创业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