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中心简介 专家论坛 标准文献 人参文化
公 告      关于国家参茸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征集委员的通知      公 告      公 告      公 告      通 告      公告      关于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名称变更及启用新公章的公告      关于做好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       今天是: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人参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人参文化
汉代《武威汉代医简》关于人参的记载解析
发布时间:2025-05-22   浏览次数:18

汉代《武威汉代医简》关于人参的记载解析

 

一、文献发现与历史地位

考古背景
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旱滩坡汉墓出土《武威汉代医简》,共92枚简牍,其中包含多例以人参配伍的复方。该医简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系统记载人参临床应用的实物文献。

临床应用突破
医简中明确记载了人参与其他药材的复方配伍,例如:

77号简‌残文载:“梵四两消石、二两人参、方风细辛各一两、肥枣五”,展现汉代对人参剂量与协同药效的认知。

另有简牍记录人参用于治疗虚劳、血瘀等病症的方剂。

 

二、配伍体系与药学贡献

君臣佐使理论实践
医简中的人参复方体现早期“君臣佐使”思想,如配伍白术、细辛等药材,人参多作为主药(君)发挥补益作用。这一体系与同期《神农本草经》中人参“主补五脏”的定位相符。

剂型创新
记载了膏剂、丸剂等剂型制备方法,如人参膏“十两煎煮成膏”,成为后世急救制剂的重要参考。

 

三、药效认知与医学价值

补虚核心功能
医简强调人参在治疗“虚证”中的作用,涉及气血双补、调和阴阳等功效,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应用人参奠定基础。

外科拓展应用
除内服方剂外,部分残简提示人参末曾用于外伤止血或解毒,反映汉代医药应用的广度。

 

四、历史意义

《武威汉代医简》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系统记载人参临床应用的文字证据,其复方体系标志着中国从单味药应用向辨证组方的关键转变。

该文献与《神农本草经》共同构建了汉代人参药用的理论框架,影响后世近两千年中医药发展。

 


版权所有 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吉ICP备12004606号-1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地址:吉林省· 延吉市长白山西路8229号  电话:(0433)2661223  传真:(0433)2661228  技术支持:创业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