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中心简介 专家论坛 标准文献 人参文化
公 告      关于国家参茸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征集委员的通知      公 告      公 告      公 告      通 告      公告      关于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名称变更及启用新公章的公告      关于做好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       今天是: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人参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人参文化
红参在历史上的应用案例
发布时间:2025-05-16   浏览次数:24

红参在历史上的应用案例

 

一、红参加工技术的革新与贸易崛起

努尔哈赤发明煮晒法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女真族人因鲜参易腐导致贸易亏损,努尔哈赤创制“人参煮晒法”,将鲜参蒸煮后晒干制成红参,大幅提升保存性,使女真族人参贸易利润翻倍,成为其经济支柱产业。

突破明朝贸易限制
明朝实施“禁铁令”,限制女真铁器贸易,导致人参滞销腐烂。红参技术革新后,通过马市与黑市流通,支撑女真军事扩张及政权崛起。

 

二、宫廷应用与养生实践

清代贡品地位
清代红参工艺改进后被纳入皇室贡品体系,乾隆皇帝每日噙化红参一钱(约3克),享年89岁,成为其长寿养生的重要实践。

药用权威化
红参因“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功效被纳入清代中医典籍,用于治疗体虚、崩漏及心源性休克等症,成为宫廷御医常用急救药材。

 

三、炮制工艺的传承与演变

非遗技艺发展
吉林延边“长白山红参制作工艺”传承千年,融合蒸制、烘干等古法,2024年入选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科技实现皂苷高效转化与标准化生产。

品质控制标准化
传统工艺结合智能设备,如高压清洗、温湿度智能调控,确保红参皂苷含量稳定(每克浸膏含65毫克以上总皂苷),成为非遗现代化转型的典范。

· 

四、文化符号与社会影响

民族经济象征
红参贸易为女真族提供财政基础,支撑其对明战争,甚至被后世视为满族崛起的关键经济因素。

药食同源推广
清代起红参既作药材又为滋补品,现代延伸至女性产后调理、糖尿病辅助治疗等领域,形成跨阶层的消费文化。


版权所有 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吉ICP备12004606号-1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地址:吉林省· 延吉市长白山西路8229号  电话:(0433)2661223  传真:(0433)2661228  技术支持:创业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