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中心简介 专家论坛 标准文献 人参文化
关于国家参茸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征集委员的通知      公 告      公 告      公 告      通 告      公告      关于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名称变更及启用新公章的公告      关于做好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      关于疫情期间野山参检验业务实行预约制度的通知       今天是:2025年04月10日 星期四
人参文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人参文化
古代文人墨客对人参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5-04-03   浏览次数:24

古代文人墨客对人参的评价

一、药用价值的推崇

“神草”与延年之功

唐代皮日休称人参为“神草延年出道家”,强调其道家养生属性,并与“三桠五叶”的形态结合,体现药性之玄妙。

苏轼贬谪岭南时,以人参“明目益智”,并作诗“为予置齿颊,岂不贤酒茗”,认为其养生价值超越美酒香茗‌。

宋代苏颂《图经本草》记载以人参测试真伪之法:“含人参者气息自如,不含者大喘”,实证其补气奇效‌。

济世与救疾之用

清代赵翼在《人参诗》中感叹“贫家患富病,用药需蔘剂”,反映人参对重症的疗效与市价高昂的矛盾‌。

苏轼《小圃五咏·人参》以“糜身辅吾生”赞其舍身济世之德,呼应《神农本草经》“补五脏,安精神”的经典评价‌。

 

二、形态与灵性的诗化描绘

自然造物的神秘性

陆龟蒙以“名参鬼盖须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形容人参的稀缺性与拟人化特征,暗含对自然造化的敬畏‌。

苏轼以“灵苗此孕毓”比喻人参凝聚天地精华,与《春秋纬·运斗枢》“摇光星散而为人参”的星象传说相呼应‌。

 

生长意象的审美化

韩翃《送客之潞府》中“应是人参五叶齐”,以“五叶齐”暗喻人参成熟,与春山意象结合,展现采参的时令之美‌。

乾隆诗“五叶朱旒茁四桠”,将人参与宫廷祥瑞关联,强化其“地灵物产”的尊贵地位‌。

 

三、文化象征的多元投射

外交与文明的纽带

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以“蟠桃花里醉人参”暗喻中朝文化交流,凸显人参在唐代外交中的礼品属性‌。

《晋书》载石勒家园生人参“花叶甚茂,悉成人状”,赋予人参预示“天命”的神秘政治意涵‌。

伦理与哲思的载体

《梁书》记载阮孝绪寻参救母的传说,将人参与“孝感动天”的伦理观念结合‌。

清代诗文中“善补补人常受误”等句,反思过度依赖人参的养生误区,体现辩证思考‌。

 

四、争议与质疑之声

王安石曾拒绝以紫团参治喘疾,直言“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质疑人参被神化的药效‌。

元代《农桑辑要》载“治牛疫方,取人参一两”,反映部分时期人参地位的下移‌。

总结

古代文人对人参的评价呈现多重维度:

药用推崇‌:从“神草延年”到“补气救疾”,凸显其医学地位‌;

文化隐喻‌:既是外交礼品、天命象征,也是伦理与哲思的载体‌;

审美书写‌:以“灵苗”“五叶”等意象完成自然与诗意的转化‌;

理性反思‌:部分文人质疑其过度神化,体现科学精神的萌芽‌。

这些评价凝结了中华文化对自然、生命与文明的深层思考,使人参超越药材范畴,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

 


版权所有 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吉ICP备12004606号-1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地址:吉林省· 延吉市长白山西路8229号  电话:(0433)2661223  传真:(0433)2661228  技术支持:创业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