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出现次数22次)
说到人参,我就不太敢讲了,因为朱老师刚刚把人参说完。实际上我也特别有幸,他经常带我到山里一块去采参。我在过去的时候很执着,认为仲景先师一定用的是党参,我有一套自己的道理,后来发现错了,刚才朱老师讲的也很确切,其实你真的从大历史上来看,人参的地理位置一直能到山西和河北。那么仲景先师在用参的时候怎么用?我个人认为人参其回阳益气之力为速,而党参尤善于滋阴,根据需要取用,我们不可死于句下,不能说非得用哪个,哪个才是对的,这不客观。 陈修园有句话我特别喜欢,“凡属上品,俱系无毒。独人参秉天宿之光华,钟地土之广厚,久久而成人形,三才具备,故主补人之五脏”,他说“独人参禀天宿之光华”,我因此吓了一大跳,为什么?我们知道所谓的二十八星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等等,人参禀天宿之光华,天上确实有参宿。什么叫“钟地土之广厚”呢?道理很简单,刚才朱老师也跟我们讲,说人参种完了之后,参地就撂荒不能再种了。为什么?再种长不出来。而且我们也曾经想在各地广泛地去种人参,发现都不行,现在只有长白山能孕育人参。为什么?地气之厚,离了这个不行。“久久而成人形”,咱们讲五形俱全,你看人参,有胳膊,有身子,有脑袋,有两条腿。我们说人是天造地设,五形俱全,那么人参它能得人体五形之位,那么这个天地人之三才具备,故能主补五脏。 关于补五脏,我举一个例子,“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当然它并不直接指五脏的概念,但是拿它说一件事,在表证的时候见沉迟之脉,那么这绝非一个顺证。一身气血荣枯于外,而五脏精气盈亏于内,发汗所致之脉沉迟,气血既损,五脏精气不保,唯人参能起之。在整个《伤寒论》桂枝类方里头,除了163条“心下痞硬,表里不解”桂枝人参汤之外,只有在本条就加人参能够把气血迅速补充。 “安精神,定魂魄”,我这儿举了一个例子,茯苓四逆汤,“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烦躁,实际上仲师用的茯苓,马老师也讲了这个问题,茯苓以伏其在阳位不安之魂魄。四逆汤本身以温其元阳,在这里多了一个药,人参。无人参滋养先后天之血气,那么茯苓四逆汤则不能达其藏神回阳之用,所以人参对它们有一个滋养作用,安精神,定魂魄。在临床上我常用茯苓四逆汤治疗阳虚性的一系列的精神神志类疾病,包括阳虚的失眠、烦躁症等等,效果非常好。 “止惊悸”,人参是能止惊悸的。就在前不久,我有一位患者也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惊悸之证,后来我就给他用了十几年的林下参,效果非常好。实际上在《伤寒论》中仲景先师用人参的地方并不少,你会发现一个道理,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不会用,总是在必要的时候才用。比如炙甘草汤,“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动悸不能等同于惊悸,但惊悸有的时候会导致动悸,这是肺不能主治节,心不能主血脉而藏神明导致的。在这种状态的时候,那么我们的炙甘草汤是一个范例。 “除邪气”,这个地方有点好玩。人参是一个补益治疗,对吧?那么在除邪气之中,取的什么用呢?徐灵胎先生在《医学源流论》中讲到,有必要所有方所有药都用人参吗?这个思考很了不得。但是有的时候恰恰不能没有,打比方,吴茱萸汤。《伤寒论》中见吴茱萸汤的有三次,阳明一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少阴出现一次,“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这种状态;到厥阴的时候依然有头痛吐利的这么一种状态,“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三个,我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把它们穿了一个串,病位是依次在变化的。食谷欲呕在胃家,那么烦躁欲死怎么解释呢?我个人有一个认识,临床上也广泛在用,我认为它究竟伤了谁呢?病位到了膻中。为什么这么讲?我坚信《伤寒论》是取法于《内经》的,《内经》说了一句话,“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仲景先师说烦躁的地方有很多,比如76条栀子豉汤,比如小建中证有烦躁,心中悸而烦。什么叫心中悸而烦?我发现低血糖的人就经常有。我经常看到病人脉象之后,给诊断为小建中汤证,先据脉证把方开出来,开好了之后患者刚要走,我把他叫住,稍等,我问你件事,你容不容易突然之间血糖低,患者说是,我说好,那走吧。由于时代不同,仲景先师不会告诉你什么叫低血糖,但是他能说心慌、烦,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吴茱萸汤的烦又是什么样呢?由于邪气干扰到了膻中,造成了心窍的闭塞。打一个比方,戊戌之后,西太后把光绪皇帝囚禁在了瀛台,光绪作为一国之君,锁在那个地方,你说他烦不烦?就是一个道理。由于膻中不能行臣使之用,心神不能令其出入通达而烦躁。人的这种烦躁,在临床上的表现往往是有自毁倾向,也就是自杀倾向。因此在临床上一旦患者来了以后,含泪说家里人不理解,说自己其实也没什么闹心的事,但就是会忽然觉得不想活了。从脉象上你要是考虑他有膻中的疾病,在这儿也不用我多说,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能干什么呢?我们知道它味苦性温而能燥,燥了之后以肃降其湿浊。膻中天开云霁,国君身边的这些乱臣贼子怎么样?一扫清君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吴茱萸是随便用的吗?我们说吴茱萸有一个外号叫什么?叫辟邪翁。为什么这么讲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这么一句话,“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我们说重阳阳气到顶了吧,那么人该怎么办?登高以取其阳气居上之象,插茱萸以效阳气欲肃降之机,以法天地。在这个过程之中,浊阴降下来了,同时你一定要考虑一个问题,有的时候难度不在祛邪气上,在哪?你的生气还能不能回来。就像你跟人交恶很容易,一个电话就解决问题,彻彻底底的看你想做到什么样,对吧。但是你要想跟他恢复关系呢,不太容易。 我们中医有“秦医和缓”的掌故,虽说是人名,实际上细思之后发现和缓就是一个大法啊。为什么?和缓是对谁说话?对人的生机啊。秦医为和缓,和缓的是谁?是你的生机。那么我们要和缓其生发之机,用谁呢?仲景先师选了两味药。第一,大枣,我们不能否认大枣的这个作用;第二个,人参,据我对文献的发掘和临床总结,三十克的吴茱萸必配十五克的人参,二比一的剂量,这是一个平常量。如果患者血压很高,这个气血上升很厉害,那很容易啊,人参减一点量。相反呢,临床上比如说我们治疗肝癌的病人,生气很不足,血压很低,如果要用吴茱萸汤,那怎么办?也很简单,人参加倍、涨量啊。生杀之权衡都在你的剂量上执掌。在临床上我配吴茱萸的时候,常用这两味药,祛邪气的难度不在祛邪,往往在于你不能胜任于它。 “明目”这儿呢,我们都知道小柴胡它能主所谓“口苦、咽干、目眩”,这是少阳的一个提纲。我取了这么一句话,实者相火为患,虚则肝肾内亏。目眩是怎么回事呢?少阳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厥阴,厥阴风木之患。那么这个明目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小柴胡汤到底是祛邪之方,还是扶正之方?在这儿其实我们要思考很多东西,包括煎服法,柴胡的选用,你用的是南柴胡还是北柴胡,还有它的配比怎么样,是半斤的柴胡还是多大剂量的比例,各有不同。但是我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在小柴胡汤中,柴胡、半夏和黄芩可以疏解少阳,参枣草姜干嘛呢?突然又想到一句话,仲景先师自己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治脾”,治肝在于柴夏芩,实脾在于谁啊?参枣草姜。四味实脾,三味祛邪啊。从这个角度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不是一句空话,处处体现在它的条文和方里面了,只是有的时候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把它用好。所以小柴胡其实不能说完全是一张祛邪之方,它扶正的东西在里头很明确。 那么明目之作用,偏于相火,有相火之郁,偏于厥阴,有厥阴之忧,从气化上标和本来说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