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现人参药用价值的早期阶段,主要是通过随采随用的方式,使用人参的鲜品。 当采集量较大,或难于在短时间内用完时,则将剩余的鲜人参旁置一处,在自然条件下使其慢慢失水干燥(其间也会有腐烂者而被丢弃)。当人们食用干燥的人参能感受到其药效仍然存在时,这种极为方便的贮藏经验便得以提炼和流传。 于是相当于现代所用的“生晒参”便随之产生。 对采集、生产剩余产品进行加工,以利于贮存和延长供应时间,这是人类物质生产上的一大进步。 在我国古人类活动史上,仰韶文化时代彩陶已经普及,蒸煮熟食维持健康、摄取营养,已成为人们生存的必备条件。 古人类把采集到的野生人参,如同用蒸煮后的动植物食物制成干肉、干菜。干果的方法一样,对鲜人参用煮。蒸。焯等方法进行加工处理,便可以得到熟人参。对熟人参加以干燥保存,就出现了另一类人参加工制品,犹如现代的大力参、红参等,在生晒参之后问世。 人参加工及其产品的最早文献,见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辑录的《本草经集注》之中。书中关于人参的采收加工记载得十分明确:“二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干,勿令见风。” 显然,在1500多年以前,我国加工人参的方法,已不只是简单地利用自然条件晾晒获得“生晒参”,而是特别强调用竹刀刮去人参表皮,进行“暴干”,这种方法同现代加工“白干参”的工艺相当接近。 从加工技术取得显著进步而言,刮去鲜人参的表皮,有两项优点值得称道。其一,对鲜人参进行整理,清除不洁附着物;其二,破坏鲜人参表皮,有利于组织中水分的散逸,缩短加工。干燥时间。至于“暴干”,则不是简单地利用自然条件干燥,“暴”有急骤。猛烈之意,即把鲜人参在短时间内快速十燥,制成使用方便、质量较佳的产品。 根据现代知识加以理解,一般干燥方法获得的人参,在缓慢失水中,人参体内的有机物质、有效成分还在不断分解;而快速脱水干燥,可减少人参体内物质的分解和破坏,因而能相对提高内在质量。尽管刮皮可损失一部分人参有效物质,但以人参加工技术改进和提高的观点进行分析,1000多年以前有这种人参加工方法则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